五 09 五月 2014

Filed under Pearls

Tags RSA Algorithm 历史钩沉

最近为了研究某个极其无聊的问题,读了一些公钥加密的历史,意外地发现这段历史竟然非常有趣。尤其是RSA算法的诞生过程,被很多书写得非常励志,看得人热血澎湃。果然比起算法本身,这些背后的故事更能吸引我的兴趣。

RSA算法具体是怎么回事,我就不在这瞎说了。简介可以看Wikipedia,如果想形象一点理解算法本身,这儿有个不错的视频,可以通过它了解RSA的基本思想。我就直接从RSA这三个人说起了。参考的书籍资料列在文末。

RSA背后的三个小伙


RSA是由三个提出者Ron Rivest、Adi Shamir和Leonard Adleman的姓氏首字母组成的。这三个人风格迥异,组成了一个技能互补的完美团队。

Ron Rivest,RSA中的R。他在耶鲁读数学系,随后跑到斯坦福读计算机科学系研究人工智能。他所研究的课题——让机器人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在停车场散步,在那个计算机科学系仅成立四年的年代明显太过乐观,但他依然乐此不疲。毕业后他接受MIT任教的工作机会。也许是因为多年积累的科研氛围,他对新技术非常兴奋,大量阅读前沿文献。与此同时,他认为迷人的理论应该与现实世界相结合,才能散发魅力,对世界有所改变,这也是他的理想。

Adi Shamir,RSA中的S。他是以色列人,和Rivest一样,学数学后转计算机科学进一步深造,毕业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 MIT。他很聪明,学习能力超强。虽然他在数学上的造诣颇深,但起初他在算法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,当他接到Rivest关于算法高级课程讲授的邀请信时连连叫苦,教算法已经够呛了,还什么高级课程?给博士生讲的么?虽然如此,他还是硬着头皮前往 MIT,之后很快投入到学习中,整天泡在图书馆,读了一书架关于算法的书籍,最终仅用两周便掌握了所需的知识。

Leonard Adleman,RSA中的A。自幼胸无大志,从未想过做什么数学家。读大学时受各方面影响,甚至包括电视节目的影响,在专业选择上犹豫不决,最终因为学数学会有大量时间做别的而选择就读数学系。毕业后在美国银行做程序员,之后想去学医,被录取了却又改变主意想研究物理,上了几堂课又觉得没意思。最后他怕挂科对找工作有影响,跑去图书馆借了本计算机科学的书,一直没还,学校就会因此扣留成绩单。辗转几次后,他最终选择读计算机科学 PhD。毕业后同样在 MIT 任教。

这三人当时都非常年轻,二十多、三十出头的样子。他们的办公室距离很近,可以经常串门。于是故事就从一次Adleman 的串门开始了。

RSA

[注:自左至右:Adi Shamir, Ron Rivest, Leonard Adleman]

42次的失败


1976年底的某天,Adleman无意推开Rivest的房门。热爱新技术的Rivest果不其然正拿着份楼上的Whitfield Diffie与Martin Hellman合作发表的新论文研究。自认为对前沿理念无所不晓的Rivest,没料到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,这让他兴奋不已。正琢磨着,Adleman推门进来了,Rivest便忘我地向Adleman讲解了这篇论文中所述的思想,在Adleman听起来大约是这样的:

公钥密码 blah blah blah…不对称密码 blah blah blah…单向函数 blah blah blah…但是符合条件的单向函数目前没找到。我有信心找到这样的单向函数,你看你要不要和我一起试试?

这些显然不足以让早已下决心走纯理论路线的Adleman动心,对此他只是报以一个“礼貌的哈欠”。想当初选择读计算机科学,除了方便找工作,Adleman还深受马丁加德纳专栏的影响。专栏中写到的哥德尔定理让他感到惊艳,深深体会到数学之美,如今只有高斯之流方能入他的眼,眼下Rivest滔滔不绝的什么加密解密,在他看来既不高级也不好玩。

好在Rivest拉到了另一个同盟,也就是隔壁的Shamir。Shamir一听说这篇文章就立刻意识到它的价值,二人一拍即合,开始了他们昼夜不休的单向函数寻找之旅。因为两人都头脑灵活,很快就想到了一些方案。尽管Adleman不情愿参与其中,他们还是会把结果拿给 Adleman,Adleman的角色就是逐个击破这些方案,找出各种漏洞,给那两个头脑发热的人泼点冷水,免得他们走弯路。

三人走火入魔一般,吃饭聊、喝酒聊,甚至去滑雪度假也不忘讨论这件事。Shamir就在滑雪的时候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,以至于把滑雪板都落在了身后。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回头去取时,却又不幸忘记了那个一闪而过的点子。相对来说给他们启发的Diffie要幸运一些,他在下楼买可乐的时候同样让灵感溜走,好在上楼的过程中他又想起来了,这个差点溜走的灵感正是Rivest那天手中所拿论文的核心思想,为RSA算法奠定了基础。

起初Rivest和Shamir构造出来的算法很快就能被Adleman破解,二人受到强烈的打击,以至于有一阶段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试图证明Diffie他们的想法根本就是不靠谱的。但慢慢的,破解变得没那么容易,特别是他们的第32号方案,Adleman用了一晚上才找出漏洞,这让他们感觉胜利就在眼前。

就这样,Rivest和Shamir先后抛出了42个方案,虽然这42个全部被Adleman击破,不过他们的努力并不算白费,至少指出了42条错误的路线。

算法的诞生与命名


1977年4月,Rivest和其余两人参加了犹太逾越节的Party,喝了些酒。到家后Rivest睡不着,随手翻了翻数学书,随后一个灵感逐渐清晰起来。他大气不敢出一口,冷静下来连夜整理自己的思路,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论文。次日,Rivest把论文拿给Adleman,做好再一次徒劳的心理准备,但这一次Adleman认输了,认为这个方案应该是可行的。

按照惯例,Rivest按姓氏字母序将三人的名字署在论文上,也就是Adleman、Rivest、Shamir,但Adleman总觉得自己贡献微乎其微,不过是泼泼冷水,不至于还要署个名,便要求Rivest拿掉自己的名字。在Rivest的坚持下,他最终要求至少把自己的名字放到最后。也正因为如此,RSA叫做RSA没有被叫做ARS。虽然Adleman一开始认为这注定是他诸多论文中最不起眼的一篇,RSA 走红后他还是调侃说,越来越觉得 ARS 更顺口了。

之后


之后的历史我们就非常熟悉了,他们的论文受到各方赞赏。Rivest还把论文发给马丁加德纳一份,加德纳非常感兴趣,把Rivest请到家里面谈,进一步了解RSA算法。当然此前,加德纳还不忘先表演一个扑克魔术。这次会面也促成后来马丁加德纳在他著名的专栏刊登RSA算法及破解奖金的故事。至于R、S、A这三人,依然保持着友谊,还成立了RSA公司,赚了一大笔钱。

最后,既然RSA是根据提出者命名的,必然也逃不出Stigler’s law的魔爪。的确从时间上来说,RSA这三人并非最早提出这个算法的人。事实上早于这三人四年时间,RSA 算法的思想就被英国学者构造出来了。早在1969年,英国密码学家James Ellis 就想到了公钥密码的概念,但同样卡在寻找单向函数这个问题上。1973年9月,年仅26岁的数学家Clifford Cocks听说这个思想后,在完全不了解状况的心理状态下花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Rivest他们苦思冥想的方案。但是,他们效力于政府,这个绝妙的想法立刻被相关机构封锁,变为机密,谁也不能对外公开自己的发现,于是他们眼睁睁地看着 Diffie 及 RSA 等人重现了他们当时的研究并享有盛誉。直到1997年底,时隔二十余年,这件事情才被公之于众。遗憾的是那时候Ellis 已经过世一个月,直至逝世都是一个无名英雄。

参考资料


  • Crypto: How the Code Rebels Beat the Government–Saving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;Steven Levy所著,大部分内容都是从这本书了解到的。书里从Whitfield Diffie的八卦(是真的八卦,和他老婆的相遇之类)说起,一直说到非常现实的NSA涉入等情节,写得很详细很有趣。中译本译作《隐私的终结》,但翻译水平非常有限,比如把爱伦坡译成艾伦坡和阿兰坡两种不同译法,把cutting-edge翻译成边缘,或者干脆把算法水平有待提高翻译成精通算法什么的…
  • The Code Book: The Science of Secrecy from Ancient Egypt to Quantum Cryptography;中译本《密码故事》,除了密码从古至今的演变,书里还单独对Ellis和Cocks等人的工作做了详细的讲述。我还没看完这本书,但感觉会很有意思。关于Adleman的更多八卦可以看这篇采访,总觉得他的气场和其余两人很不搭,各种变卦和无所谓。啊对了,Adleman也是将计算机病毒命名为Computer virus的人。

Original Link:RSA 算法是如何诞生的.

Comment

苹果的味道 © qingyuanxingsi Powered by Pelican and Twitter Bootstrap. Icons by Font Awesome and Font Awesome More